從有記憶以來就喜歡器皿,從不諱言對器皿的由衷熱愛,這是鐮倉うつわ祥見的店主 祥見知生。
祥見女士的祖父非常喜歡器皿,小時候的祥見女士常常用古董的器皿來玩扮家家酒,一邊與想像的朋友一起飲用午茶時光、相互斟茶,當時的她還不懂器皿的價值,卻很喜歡招待客人的感覺,
對待客人時不能失禮的種子默默在她小小的心靈種下。
長大後,憶起某次看到器皿背後,刻著作家的名字,祥見女士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,原來在作品之後,是有一個人,在遠方創作著,用生命去表現。這樣的感動,現在也還烙印在祥見女士心中。
會做陶藝的,稱為陶藝家。
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想做、要做什麼的,稱為作家。
日本有一句諺語:陶藝家的人數,與天上的星星一樣多。祥見女士認為,實際上可以被稱為「作家」的非常有限。
「作家必須對自我要求很高,持續不間斷地用這種態度進行創作。對我來說,可以很明確了解對方想創作的作品,或是看到他的目標是很重要的。」
並非什麼是最好的作品,什麼樣的程度算是成熟。而是作家本人有沒有朝著很明確的目標在前進,這,才是祥見女士判斷的關鍵。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完成品,作家與作品都是不斷的在演變,在進化的。
祥見女士認為,作家真正想創作的心意,瞞不了別人和自己。「即便現在進行的系列還不是很成熟,但是如果我能夠很確定,這就是他真正想做的啊!他全心全意想做這個哪!這樣的話,我會跟客人分享,不妨兩、三年後再來看他的變化,這個過程是很有趣的。我們跟著作家一同成長,經歷他的創作足跡。」
祥見女士輕聲說出她正式踏入器皿選品、開設藝廊15年的經驗之談。
在開設藝廊之前,祥見女士是撰稿人,為雜誌、連載採訪藝文,像是表演藝術、舞台劇、音樂相關領域人士等。對於「人」很感興趣,長期的採訪經歷,亦加深了觀察人的敏銳度。
後來因為懷孕、照顧孩子的關係,有一陣子沒有工作的祥見女士,終於正視了心中真正的想望—開一間店,開一家屬於器皿的店。爾後的某一天,祥見女士終於決定著手,うつわ祥見就此誕生。「其實我並不是特別喜歡海,不過從年輕時代,就有一種感覺,總有一天我會住在鐮倉。」
相信緣分的人,都是隨順且溫柔的。祥見女士看似嚴肅的外表下,其實藏著一顆很柔軟的心。
捨棄受歡迎的作品,堅信好作品的うつわ祥見
問起藝廊的第一次展覽,祥見女士彷彿掉入了回憶的海裡,當時有些緊張卻又興奮的心情,像是漣漪一樣,在岸邊的我們也能感受。
「第一檔展覽的主題是:很愜意的器皿(かろやかなうつわたち)。
當時大家談到作家器皿,多半浮現很嚴謹、很沈重的刻板印象,我希望能夠顛覆這樣的想法,器皿,其實是可以很輕鬆地出現在生活裡…那是一個20位作家左右的聯展。當時邀請的作家們,現在還多有往來喲,也有已經離開我們的作家(註1)」
祥見女士微微嘆了口氣,好似在悼念著逝去的作家,接著慢慢地說道:
「其實第一檔展覽,價格的區間有些落差,像定價較低的作品,銷售量很好;優秀的作家青木亮的作品卻完全沒有賣出。不過,我深深認定著,青木先生這樣的作品才是我真正想要帶給大家的。展覽結束後,我便把很受歡迎的作品捨棄了,專心企劃自己心儀的作品。當時如果繼續販售好賣的作品,也不會有現在的うつわ祥見了。」15年只展出好作品的堅持,是一個極度需要勇氣的決定。
註1:這裡提到離開的作家,是影響祥見女士甚深的作家青木 亮。
祥見女士口中的小店うつわ祥見,包含藝廊本身、外在邀請單位等企劃,一年大概有25個展覽,採訪的同時就有四個展覽同步進行中! 事必躬親的她,通常都會親自佈展、確認展覽陳列,忙碌的工作已經是生活的常態。
緊繃的時間裡,喜愛接待客人的祥見女士,還是排除萬難,每個月都會親自顧店幾回:「可以一起與客人挑選器皿,相互討論,看著他們臉上神彩奕奕的神情,會被感染到這樣的氣息,真的很開心。有時間的話,想要多去店裡一些呢!」
與人相遇 與器皿邂逅
現在在日本,器皿作家有逐漸增加的現象,在年輕人間,回到家鄉進行學習與創作儼然形成一股風潮,面對著來自日本各地的作家,祥見女士怎麼去接觸?怎麼樣挑選合作對象?
「不可否認的,現代拍照手機與拍照程式的興起,對於創作這一塊影響甚深,許多人開始追求拍照起來漂亮的器皿。記得,我非常欣賞的某位作家曾用一個詞精準的描述了這樣的狀態—二次元器皿。有些陶藝作品在平面上看起來很美,很適合入鏡,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好用,作工也不是那樣精緻。很可惜的,在日本的確有些作家會去迎合這樣的趨勢,開始做一些看起來漂亮的器皿。」
還記得祥見女士說,作家真正想創作的心意,瞞不了別人和自己。跟隨流行而做的,會隨著時間而被淡忘。
「很不可思議的,每當我看到作品,喜歡了作品後,再去認識作家本人,這樣的情況下,從來沒有遇過認識本人後,不喜歡那個人的這種狀況!作家的個性是會透過器皿,毫無辦法的透露出來呢…雖然已經認識、接觸好多作家,卻還是想要認識更多更多作家。」祥見女士笑著說。
據說鑑賞古董的鑑識家,可能只要看其中一個碎片,就能知道這件古董的價值,:「有時候只是看到某位作家一只小小的器皿,就大概可以知道作家本人的程度,或是說完整系列作品的品質。」以小見大,是看的作品夠多,見的優劣夠廣,長時間鍛鍊後才能擁有的能力,祥見女士擁有相同的銳利眼光。
「保持謙虛的心,珍惜這樣的緣分。會相遇的作家,就是會相遇!很奇妙的,總是有場合或是機會讓我們邂逅,並不是說像獵人一樣刻意地搜尋獵物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會有很多機會,不經意地散佈著邂逅的機會。」
書寫與記錄 策展與連結
「一開始寫書,也是想了解人與器皿之間的關係。」
祥見女士學生時代主修文學、電影劇本等,加上以往的採訪工作經驗,書寫好像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情。熱愛器皿的祥見女士,也曾想過再度進入學院體系修習陶藝、器皿研究,不過由於學院幾乎都要實際創作,因而斷了念頭。
「聽起來有點難以相信,不過我從來都沒有想自己創作。有很多藝廊的店主、喜歡器皿的人、從事相關行業的人,多少都會想親自觸碰陶土,用雙手去做看看。可是我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。我想,應該是我認為觸碰到陶土這件事情,是屬於作家的領域吧。我總是懷著尊敬的心情,覺得不能去侵犯他們的領域吧。(笑)」
不以土創作,祥見女士以筆代替,記錄了拜訪作家的點滴,觀察到作家的特質,作品的風格,每一句文字,都是抱持著愛器皿的心情寫下。書寫不只是為了祥見女士自己的記錄,也是為了連結人與器皿之間的關係。
「我十分慶幸自己曾下定決心要開始記錄,書寫真的太棒了。文字會一直留存著,在不同的時間軸上,對不同的人產生影響,或是讓人獲得共鳴。或許不是最快的一條路,不過能夠慢慢地,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大家,真的很感謝。」
書寫與記錄 策展與連結
2002年うつわ祥見開店迄今,15年間最大的改變,是與更多人的相遇,是祥見女士最大的財產與收獲。「現在,能夠感受到真的愛器皿的人變多了。尤其男性客人持續增加,大家的觀念也越來越成熟,並不會刻意追求價位很高,別人都買不起的作品,而是挑選每天可會使用的陪伴自己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品味,這個真諦越來越多人理解。」
現階段的祥見女士,要把「器皿的好」傳達到全世界。今年預計在紐約art book fair、巴黎展覽、在中國的藝廊策劃展覽等,都是為了向海外的朋友傳遞器皿的價值。此外,如果可以的話,祥見女士也非常希望能夠保留うつわ這樣的詞:「因為うつわ表現的即是うつわ本身,不僅僅是杯、盤、碗,不只是物件的存在,包含的更深更廣。而經過翻譯的動作一定會有所失真。」
好好的守護藝廊也是祥見女士的決心:「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空間,如果失去的話,就會有很多優秀的作家失去表現自我的舞台。所以不管如何,要好好把藝廊經營下去…有很多年輕的作家,是以總有一天要在うつわ祥見舉辦展覽為目標在努力著。所以我為了這群作家,一直以來堅持的標準都要守著。」
如此認真的祥見女士,對於未來,也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雛形。
「現在心中有一個新計劃的萌芽,想要蓋一個新的藝廊、裏頭有小小的住宿空間,所以現在在閱讀很多空間、建築相關的書。或許是器皿之家?(笑)還有,之前也有想過拍一部以器皿為主角的電影,隨著電影主人翁的成長,器皿所扮演的角色。一直跟從事電影工作的朋友說,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,劇本我可以寫!」
談到器皿就停不下來的祥見女士,在她身邊,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樣熱情的溫度。祥見女士希望能夠透過自己在做的事,讓年輕一輩知道,選擇容易的路雖然輕鬆,不過如果你正視自己的熱情所在,真心誠意專注于一件事情,那收獲是什麼也比不上的。謝謝祥見女士帶來的熱情,也請大家不要錯過祥見女士以愛企劃的精彩展覽。
有創作的人、有傳遞的人、有使用的人,這三種都存在,器皿才能保留下來。跟古董一樣。同一個世代裡,他們負責創作,我負責傳遞,一起前進的夥伴關係。我們是一個很大的project,一起向著前方奔跑。 —祥見知生
採訪編輯:黛安娜
>> 前往 祥見知生選品 頁面
➤ 看更多 作家專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