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本的餐廳總會看到許多小碟子盛裝著醃漬菜、配菜、和菓子、醬料等等,而在台灣是用著小碟子裝著醬料居多;在日本的小碟子稱作「 豆皿 」,是又從小皿內細分出來的器皿,「豆」取自日文裡小的意思,別於小皿的地方在於其尺寸大約在10公分以下,適合手展開的大小。
目次 • 豆皿的誕生日記 -豆皿的前身 -歷史推演的食文化變遷 • 小器豆皿特輯
— 豆皿的誕生日記 —
|豆皿的前身|
說到豆皿的原點,就從江戶時代(1603年-1868年)的「手塩皿」說起吧!
古時日本的器皿多使用由中國進口的器皿,雖在1616年(江戶時代)日本已有自國磁器燒製的技術,但是相較於中國的器皿品質較差,因此當時還沒有這麼普遍使用日本生產的器皿。
在1644年中國由明朝轉至清朝時內亂不斷,導致中國的器皿生產窯廠大受打擊,因而無法輸出至國外。取而代之的,世界磁器生產中心就轉移到了日本九州佐賀縣的有田町。此歷史的變遷,有田町因而順勢的發展成爲磁器的大產地,也成為「手塩皿」誕生的契機。
「手塩皿」的名稱由來則為飲食文化的改變,古時器皿還沒這麼興盛時,人們是使用手盛裝著塩,配著米飯食用,隨著時代變遷,與各國文化的影響,因而將盛裝塩的小皿稱為「手塩皿」。
|歷史推演的食文化變遷|
日本商人,為了生產與日本食文化相契合的器皿,因而直接與日本當地的窯廠訂製,並指定以前中國無法生產出來的尺寸、形狀、圖案等,這時日本獨有的食器特色便開始萌芽並流行起來,而這時的代表器皿就是手塩皿與長皿。
amabro – MAME Form系列 豆皿 (此系列僅在實體店鋪販售,如欲詢問請洽右下角LINE@)
自古以來日本的食文化形式,以中心開始為飯碗、湯碗、主菜,對向放著盛裝副菜的器皿,正前方放著橫向的一雙筷子,而旁邊就是放置著手塩皿,手塩皿在古時比較用於放置醬料使用。
在手塩皿剛誕生之際,多為上流階層所使用的器皿,到江戶時代中期(大約西元1735)後武家社會逐漸轉為商人社會,具有經濟能力的中產階級,開始仿效上流階層所使用的器皿道具,而到江戶後期(19世紀)後有田町以外的磁器量產地也開始擴大,因此磁器已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廣為使用;這時的器皿設計也因為受中國清朝的影響,可看到許多象徵吉祥的器型,如蝙蝠、麒麟等神獸的想像形狀呈現在手塩皿上。
隨著時代變遷食文化也不斷的創新並變的多樣化,從單一使用目的為主的器皿漸漸朝向能多用途使用的食器,因此手塩皿的使用也開始出現了變化,不再只是盛裝塩的小皿,而是也可以裝醬油、醃漬菜、配菜和菓子等等的器皿,因而現代才有「豆皿」的名稱出現。
— 小器豆皿特輯 —
每個品牌與作家作品皆有其獨特地豆皿特色,現在就來一一欣賞吧!
前面有出現的日本品牌為amabro的MAME系列與MAME Form系列的豆皿,由藝術家村上周先生監製的設計品牌,將傳統藝術導入現代日常生活中為amabro的理念,企劃出各式各樣的商品。
- MAME系列的豆皿,復古的花卉及動物圖案,與金彩的結合,適合盛裝小菜來點綴整個餐桌的氣氛。
- MAME Form系列,以吉祥的造型,重新演繹了日本大正時代早期的手工技藝,一共有著五種樣式—— 鶴、蝶、茄子、扇、葫蘆,復古般的典雅色澤,隨著餐桌的食器作任意搭配,增添不少趣味。 (此系列僅在實體店鋪販售,如欲詢問請洽右下角LINE@)
amabro – MAME Form系列 豆皿 (此系列僅在實體店鋪販售,如欲詢問請洽右下角LINE@)
小器食堂所使用的則為東屋的豆皿,東屋的豆皿造型典雅,有著現代幾何風味的青花印判紋樣,也有純淨潔白的無地器皿。放入一點醃漬的小菜,便剛剛好平衡了餐桌上器皿的配置,一餐就完食的小巧份量,讓人總是期待每次不同的餐桌風景。
來自長崎縣的作家 — 江頭龍介先生,其器皿造型纖細,依據燒成而有展現微妙顏色變化,也表現出江頭先生對於顏色的掌握,以「雪」及「栗」色命名的各式豆皿。
來自北海道的石川裕信先生的作品以黑、白、素色為主。「喜歡圓潤的線條,從中切入銳利的感覺,這應該是我作品的特點吧!」,從石川先生的作品中,可以看出他對角度的執著。輪花皿的每一朵花瓣,微微揚起的角度,凹凸之間產生的陰影,都是石川先生仔細琢磨後的精巧。每個器皿呈現的斑點與色澤皆不盡相同,手捏陶製皿也使得每朵花瓣的薄厚、大小有著不同的變化,看似簡樸卻在許多小細節多元呈現。
來自日本新潟縣的作家富井貴志,除了對木作有多年的創作經驗,對漆藝也有所鑽研。作品中,除了能富含深度的木刻技巧,與木紋的自然呈現外,還有為數不少的漆料創作,讓原木的棕色裡,多了自然漆料的繽紛別緻。
來自大阪市狹山市的作家中尾万作先生,製作的器皿中有著明亮、活潑的色彩,充滿著生命力的繪畫線條。畫著朝氣迎人的花卉植物、奔放無拘束的幾何圖騰、復古的朱卷系列,藉著器皿的形與色彩,一探這迷人的世界觀吧。
來自於佐賀縣有田町的福珠窯,創業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。藉由對歷史與傳統的再次認識,以優質的素材、深厚的技術、嚴格的控管品質,將深受古伊萬里燒與同時期中國景德鎮古染付影響的作品風格,加入新穎設計;
福珠窯以日常生活及生活風格作為焦點,致力創作出能激發料理人創作意欲,且能在餐桌上呈現出愉快用餐風景的食器。
上出右衛門窯的九谷燒(KUTANI SEAL)藉由創新的轉印技術,將職人手繪的圖案填上飽和的色彩,印於器皿燒製而成,悠久工藝承襲的同時,還能變化出許多別於傳統的獨特花樣。
設點於岡山縣倉敷市的倉敷意匠,致力於與全國各地的作家及民間工坊的職人們合作,同時研發自家原創商品,結合傳統的技法與現代的思維,每每都能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全新意象。
倉敷意匠 kata kata 印判豆皿,是與松永武和高井知繪夫妻一起創立的印染品牌 kata kata合作,使用傳統技法的「銅版印刷」印製而成。他們帶著對動物的喜愛進行創作,將其筆下極具魅力的動物,製成充滿手作感的器皿,每個印染的動物豆皿,顏色都有些微的不同與變化。
倉敷意匠的KIYATA系列,若野忍先生及由佳小姐夫妻一起創立的木工品牌 — KIYATA合作,擅長以木刻作品表現森林裡動物們的細膩神情。和倉敷意匠合作推出的這款KIYATA系列以瓷器的材質呈現動物們生動的姿態。 (此系列僅在實體店鋪販售,如欲詢問請洽右下角LINE@)
來自日本的原創居家餐具品牌STUDIO M’最想傳達的是「用餐的愉悅時光」,所謂用餐,不僅只是吃飯而已,包括事前的烹調、事後的整理,全都屬於用餐的一部份。每一次用餐,都充滿著種種愉悅的瞬間。希望透過餐具,提案給大家用餐的愉悅時光。
STUDIO M’的goshu-engizara五種緣起豆皿,以和菓子的陶製印模為發想製成。以日本傳統的吉祥紋樣為設計。
STUDIO M’的Kohiki Mame Ezara粉引豆繪皿,粗顆粒的赤土上施以粉引技法,再以章印印上藏青色或鏽色的圖案。釉藥則是加進了色調略為沉著的灰釉,疊上奶油色的粉引之後顯得柔和又溫暖。該皿以陶板成型法手工製作,每個形狀略有不同。可以放進生薑、鹽、檸檬、梅肉等配料,尺寸大小也能做為筷架使用。
看到這麼多樣式的豆皿,是不是也有點想躍躍欲試,將各式豆皿集合,創造出自己的豆皿餐桌風景呢?
更多 豆皿 在小器生活
商品在實體店舖與網站皆有販售,網站售完商品,歡迎LINE@洽詢實體店舖
➤ 看更多 【器物的那些大小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