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自日本知名磁器重鎮有田燒 KIHARA 商社,位於佐賀縣松浦郡有田町,創立於1955年,多年來致力於傳承日本器具之美。延續1616年日本磁器的起始點有田燒,為了讓這四百年的傳統技術-染付技法,更貼近現代消費者的生活,積極地嘗試各式各樣嶄新的設計和合作,KIHARA希望將這般「經典」傳達給世人。
| KIHARA 的傳統工藝與未來展望的連繫 |
KIHARA商社藉由生產地的優勢,而產生的「連結」三大主軸理念:「人的連結」利用在地培養的窯爐與職人們產生的網絡,將「想製作」與「能製作」的人們連繫在一起。「技術的連結」將有田・波佐見燒傳統製作的技術,藉由商品傳送至日本各地甚至海外,協助傳統產業與未來的連繫。「商品的連結」通過讓顧客滿意的產品,提供豐富日常生活的附加價值。
並以此三大理念結合批發、商品開發與代工製作、零售等三大事業的支撐,希望能將在地生產與傳統工藝技術延續下去。
| KIHARA 職人的製作瑣事|
從KIHARA提及的1616年有田燒歷史說起。
KIHARA位在孕育出有田燒、波佐見燒的地區,豐臣秀吉(1537-1598年)當時出兵到朝鮮後,帶回的朝鮮陶工,使得陶瓷相關的技術開始在此萌芽。1616年朝鮮陶工-李參平在佐賀縣有田町泉山地區發現製作磁器的原料「陶石」,日本最早磁器燒製因而誕生。而後,許多技術者與人們就在此發展有田燒、波佐見燒,作為向江戶幕府的獻禮以外,在1644年世界磁器生產中心點由中國轉移至日本有田町,而經由伊萬里港,大量輸出海外的市場擴展機會,特別是歐洲地區,並以「伊萬里瓷器」在世界聞名。
目前當地的泉山磁石場,雖已不再開採,但經過長年開採的山景十分壯觀,見證過鼎盛歷史的遺跡,於1980年被列為國家指定史蹟。KIHARA基於在地職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傳統、技術、知識,提案出能融合於現代生活的器皿。
KIHARA的商品,從胚型的製作依照量產的數量、器型的設計共分成四種成型方式,圖紋繪製也使用三種技法呈現,就來看看KIHARA商社如何將傳統與現代技術做結合吧!
・胚體製作・
1.模具注漿成型(排泥鋳込み):使用石膏模具,注入泥漿,石膏壁會吸收泥漿水分而形成一層硬化的胚體,再倒出多餘的泥漿,又稱「排泥(はいでい)鋳入」,重複此動作達到設定的厚度。此技法多用在急須(茶壺)、花瓶等,中空帶狀的器型量產。
2.高壓注漿(圧力鋳込み):分成上下模具,中間還有模芯,高壓注入泥漿至模具內,可生產較為繁複的外型,適合較具變化的主體量產。
3.鏇坏成型(ローラーマシン):陶土放置於外模具的石膏內,內側形狀使用鉛製的滾軸壓入石膏模具中,以迴轉方式碾壓成形。主要用於飯碗、湯吞等旋轉體的器型,此製法能夠高精準度的製作,雖然初期滾軸等模具製作成本較高,但是其量產性是它最大特點。
4.機械轆轤(機械ろくろ):先把陶土放置於外模具的石膏內,將加水的陶土,以鐵製的磨泥刀(洐刀)順滑成形,因其成形的效果有限,會需要搭配職人的手協助成形的緊實度,因此職人須擁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做出好的成品。主要用以少量量產的飯碗、湯吞、杯子等旋轉體成形之器型。
・圖紋繪製・
1.推桿印刷:使用矽墊製作的曲面體,沾附圖紋凹版裡的吳須染料,再將圖紋印刷至器皿中。此技法適合精細的圖紋與曲面的印刷。
2.轉寫紙:將圖紋印刷至轉寫紙上,將轉寫紙泡水與白色底紙剝離,再貼附於釉燒好的器皿上,使用800~1200度高溫燒至後即可完成。顏色與圖紋都可以自由的設計。
3.手繪:KIHARA手繪主要分成「釉下彩」與「釉下彩」兩種方式。釉下彩主要以「吳須(ごす)」染料繪製於900度燒至而成的素胚上。釉上彩則是使用紅色、金色等鮮豔地染料,繪製於已施上釉料表面,並以1300度還原燒燒製而成的器皿上,最後再以900度低溫燒至而成。以釉下與釉上兩次描繪的技法升為「染錦」,讓圖樣更為立體外,還多了一分華麗。
古染付白瓷湯吞系列,利用古白瓷的素坯,在白底上分別以吳須、紅進行兩次彩繪,看似樸素的三種花色:十草、 格子、縞,透過職人的筆觸,將細膩的日式風情溫柔再現。
KIHARA的背後精神,是由每個用心的製程一一呈現,從他們細緻的器皿中感受到,傳統技術得以符合現代生活的樣貌,傳承延續職人們奠基的基礎,拓展至每人的日常生活中,並將傳統產業以不斷更新的技術,找出與未來連結的方式,不斷在大家的生活中運轉著職人的工藝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