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去年參觀日野女士首度在台灣的展覽後,便很期待今年也有機會再看到她的選品。得知小器藝廊即將展出,便心急的先上網查詢了這次即將現身的作家。不過,還真的不好找呢。
於是在心裡發誓一定要親自訪問日野女士,談談這次策展的觀點。隔了一年見到日野女士,親切的她依舊以最自在的樣子出現在藝廊。
自1999年踏入展覽企劃,迄今17年的時間,往來過的作家超過500位,陸續合作將近400位,長時間、大量地第一線接觸作家,日野女士銳利眼光其來有自。
第二次於小器藝廊的展覽,有著對台灣客人的反饋,以及對日本主流器皿的再提問。去年日野女士親自來到台灣後,發現台灣料理多湯汁的特點,也鮮少看到在日本常使用的豆皿類,
「尺寸稍大」的器皿便成為日野女士尋找的方向之一。此外,也發現「好保養」似乎能讓台灣客人更加願意使用,因此這次帶來的創作,都屬於不用特別照顧、無需小心翼翼保養的作品,希望讓大家在日常生活裡可以無壓力的輕鬆使用。
稍微偏離主流的作品 培養另一種欣賞角度
「現在日本國內許多知名選品店,陳列的作家大多具有某種氛圍,這次帶來的作家,是屬於稍微偏離主流的器皿風格,也是鮮少被器皿圈的媒體報導、關注的,不過就我認為是很棒的作家、很有實力的作家。」日野女士認真地聊著她17年來的觀察。
「想要帶來的是,由我這樣的年紀、背景所挑選的作家。」日野女士挑選的是40後半-60歲的作家,也是她口中—上一個世代的作家。
「上一個世代的作家,也就是40-60歲的前輩們,比起自己,還是著重在為他人而做,以創作舞台來比喻的話,是處於幕後的人,而非站在作品的前方。
『自己』這個角色往後退了,或許可以說是擁有職人理念的作家?」
所謂的主流作家,多半是介於30,40歲的作家。「多半以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創作在自己生活中想要使用、可以使用的器皿。
很多年輕作家的生活本身就是媒體感興趣的焦點,可能是表現出『從事生活工作者應該擁有的生活形態』了吧?
是懂得如何營造自我特色的一個世代。
像是去年展覽時挑選的作家郡司庸久.慶子夫婦,之前Casa Brutus[1] 前去採訪他們家,非常漂亮呢!
整體來說,上一個世代的作家,並沒有強烈意識到「生活感」的重要性。
器皿對於他們來說,就是做來使用的、每天每天使用的夥伴。而年輕一代對於生活、空間感的sense提升,可以說是兩個世代間詮釋『生活形態』的方式變了吧。」
生活起點的不同 器皿之於生活 意義的感變
兩個世代的作家,創作的起始點其實就有差異。東京的藝廊「桃居」店主,同時也是日本陶藝界的領導人物廣瀨一郎曾表示,作家的作品=器皿 此一看法是近30年的事情,也就是約莫1980年代開始的。
1990年代器皿作家逐漸受到矚目,日本生活風潮開始形成,關注生活的媒體雜誌增加,可以使用的陶藝—器皿與生活形態等企劃特輯也開始受到歡迎。
日野女士提及的30,40歲的作家,可說是在日本生活風潮的熏陶下成長,因此許多作家會走上創作一途是因為基於對「生活感」的追求與嚮往。
不同世代 不同的美
那麼,日野女士口中的上一代作家,具有什麼樣的美呢?
河井達之的工作室內有收藏許多民藝作品,很顯然傳承了“民藝”風格。可以感受出從小受到家緣[2]影響之深。對於釉藥、陶土的喜好雖然深受其影響,但創作時則是以獨自的觀點進行。
不拘小節的拉胚線條上,淡桃紅與吳須藍呈現的是安泰穩重的氣質。所使用的白色陶土乍看像是瓷器,但隨著時間與使用經驗的累積,會產生與陶器一樣的美麗貫入紋路。
鈴木壽一的粉引壺[3] 是苦心研究後的作品。陶器是需要保養的材質,隨著時間過去,陶器像是有生命一樣,會有更加豐富的表情,大部份喜愛的人也會覺得這是陶器特有的味道。
不過由於鈴木先生希望他的創作能維持原本的樣子,因此特別在最後一道工序時,加入了防潑水的成分,因此在泡茶時,茶壺不會因為茶漬沈澱等變化顏色、避免產生貫入的情形。可說是為粉引找出了好保養的方法,受到許多使用者的好評。
玻璃作家安土草多的父親是日本玻璃作家先驅,跟在父親身後觀察自學習,作品中帶著獨有的風味。以宙吹方式創作,金屬模具則是自己親自設計,再請師傅製作的,即便是玻璃,卻不感冰冷,反而讓人感到安心,這就是安土風格。
尤其是燈泡中閃耀的光芒,更是絕無僅有。他也經常嘗試創作各種尺寸,無論是大小、高度、細長等,都是他獨創的風格。
砂田政美是一位容易親近,沒有距離的將近60歲的男作家。經過正統的陶藝訓練,創作技巧相當純熟。不過染付系列,卻轉化了傳統的古伊萬里燒的特色,將花紋由工整之感,刻意描繪成有點鬆懈,不一昧追求完美,反而顯得更加可愛。30多年來持續不斷對土與釉藥的鑽研。
所使用的土是來自、瀬戸、九谷、天草(九州)各地,為了燒出白色中透著一絲淡藍,燒製時細微的溫度調節是非常重要的,也因此他的作品,比一般瓷器更加堅固。
有許多瓷器創作者,進行創作時總是小心翼翼,而藤井憲之的器皿卻是輕巧自然的。既自然大方卻纖細雅緻,兩種幾乎相反的特質同時具備的瓷器並不多見。因為能相當能襯托料理之美。
而他本人與作品風格相反,是相當有趣而爽朗的人,這樣的反差也是他的魅力所在。帶有律動感的波浪紋是代表作。
聽著日野女士認真的分享每一位作家,雖然沒有見過他們本人,卻不自覺跟著話語想像作家的長相、創作時的模樣。回到藝廊參觀展覽,心中突然有種深刻感謝藝廊、店主以及選品人的悸動。
原本是作家在工作室,孜孜不倦地從練土開始、轉動著轆轤,默默一個人完成的作品,來自日本各個地方,現在來到了我們眼前。
藝廊透過展示,能夠有脈絡、有意識地介紹作家與作品給民眾認識。有深度的展覽,透過作品好像可以與作家的生命產生連結,感受到作家的活力與心意;
多元化的展覽內容,可以讓我們接觸未知的世界,就像日野女士特地挑選的偏離主流的作家,正是希望讓我們可以去思考,主流的定義以及器皿的廣度。
不同世代的作家所呈現的作品並無好壞,若是靜下心來仔細心欣賞,或是經常到藝廊參觀展覽,便會從作品中發現,專屬於每個世代的痕跡,或許也能找到與自己生命的共鳴。
1967年出生於神奈川縣。共立女子大學在學期間修讀工業設計師秋岡芳夫的課程,開始對各地區的工藝品製造產生興趣。
在專營北歐設計與日本手工藝品的貿易公司任職後,於1999年獨立創業。以「木瓜工作室」之名,從事聯繫店家與製作者的販售業務、展覽企畫、協助雜誌採訪、報章雜誌著作、地區產業顧問、大學講師、寫作等工作。
著有《器之手帖》《越用越好用的廚房道具──日本職人的日日好器&保養術》等書。
文中註釋:
[1] Casa Brutus 為日本指標性媒體。
[2] 河井達之的大叔父是日本民藝運動的先驅—河井寬次郎。
[3] 可能是因為日本的土質顏色偏紅、偏深,讓大家反而嚮往白色、簡潔華麗的器皿。
從豐臣秀吉時代,佐賀藩藩主鍋島直茂從朝鮮帶回陶工李參平就可知道,日本對於白磁的憧憬自古開始,迄今未曾減弱。
日本工匠為了做出白色的器皿,發展了「粉引」的技術—在素胚上刷上白色化妝土,讓陶器呈現類似白磁的高雅感。
不過粉引終究是屬於陶器,因此還是會有貫入的產生。
採訪編輯:黛安娜
>>欲了解日野明子選品,請洽詢小器藝廊 xiaoqi +g
➤ 看更多 作家專訪
器之手帖台北展 II (展覽已結束,可在小器官網或實體店鋪洽詢作家作品)
地點:小器藝廊(+g)
時間:2016.10.22(六)~2016.11.9(三) 12:00~20:00
地點:台北市赤峰街17巷4號
電話:02-25599260
網站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xiaoqiplus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