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達多治見市的當天下著大雨。路上行人寥寥可數。
相較於大家熟悉的日本大都市,距離名古屋電車約30分鐘的多治見市,顯得小巧安靜。這次要拜訪的作家小澤基晴先生,居住於多治見市東北方的土岐市,也是日本知名陶藝美濃燒的故鄉。
我們在多治見市車站,等待與小澤先生的會面。遠處駛來一台紅色的汽車,緩緩停下。第一次見到小澤先生,帶著靦腆笑容的他有種清新脫俗的感覺。
上車後,我們隨著小澤先生踏上他的陶藝之路,朝土岐市前進。
創作的初衷 與社會的聯結
在車上我忍不住發問,是什麼原因讓小澤先生來到這裡?
小澤先生笑稱學生時期的自己是尼特族(註釋1),
在社會上找不到立足點與自己的價值,而那時候交往的女朋友正好是美術大學的學生,常常聽女友談論創作、如此熱衷的神情,讓小澤先生心之嚮往,原來專注于自己熱情所在是這樣幸福的一件事,於是興起了:「如果可以真正做出一個什麼樣的物件出來,對社會有貢獻的話,人生好像就有意義。」
真正動身邁向陶藝第一步,是25歲的小澤先生。
東京出身的小澤先生,捨棄了距離關東較近的栃木縣—同時也是日本古窯益子燒產地,最終落腳了岐阜縣。岐阜縣身為美濃燒的產地以及日本最大的窯元之一,設置許多陶藝試驗所、陶藝專門學校等機構,學習風氣開放,十分歡迎來自日本各地年輕的陶藝家來到這邊學習、就業,亦吸引了許多很傑出的陶藝作家在此定居生活。小澤先生就是在如此紮實的環境下,重新歸零。
開車途中,小澤先生不時為我們介紹這裡是專門製作屋瓦的區域、那裡是專門製做德利(酒瓶)的區域,再往遠方過去一點則是專門做飯碗。每個區域分工嚴謹、專業,前來採購的中盤商也都循著這樣的規矩進行採購。
聽著小澤先生的述說,不難想像以前繁盛時刻的熱鬧場景,縱使隨著時代過去已不復見,岐阜縣依然是日本陶藝最知名的產地之一。雨中的土岐市,依舊感受的到高溫焠鍊下散發出的熱度。
陶藝創作 作家人生的競技場
在多治見的陶藝學校學習時,小澤先生最喜歡釉藥的研究。「以食器來說,白色最為常見,不過我希望透過器皿讓餐桌變得繽紛,決定做出白色以外的器皿。」
『可以展現出各式各樣的顏色』成為小澤先生的餐桌提案之後,要面對的,即是不斷持續研究釉藥的變化。現在端詳小澤先生的作品,相信您也會驚歎於器皿顏色的飽和與豐富。如花朵一般盛開的顏色,是小澤先生耗費心力的研究與練習。
小澤先生誠實地表示,自己是一個很在意他人想法的人,希望可以做出屬於自己的代表作、代表顏色,來奠定自己在陶藝的角色定位。
首先是鐵紅色的出現:「其實在腦中先想像了形體,直覺地認為那個形體的顏色應該是鐵紅色吧,所以想盡辦法做了出來。不過,後來卻發現不是我中意的顏色。」
小澤先生侃侃而談自己的釉藥試驗經歷。「記得淡黃色首次出現在展覽,原本很擔心不知道是否能被大家喜歡,結果卻意外受到喜愛。從那一刻起,我了悟了原來自己以為堅持,其實是侷限。」
那次的展覽經驗解放了小澤先生。之後,開始照著自己的心意挑戰各種釉色,漸漸,發展出穩定的色系。現在,還想要挑戰的清單包括橘色以及紫色。
被客人認同後,改變了自己的想法。
秉持著想要為社會貢獻些什麼的初衷,小澤先生認為,身為陶藝器皿創作者,能夠讓消費者開心是他最重要的使命。
在展場中與消費者交流的過程,如果得到「很好使用呢」、「用起來很棒!」等反饋,小澤先生就會安下心。沒有讓對方失望,好像帶給對方的生命一絲喜悅,這樣是小澤先生創作的最大滿足。
陶藝作家群聚 相知相惜的朋友
採訪當天,我們特地到當地人氣空間soyacoco進行,soyacoco是創作者佐藤朱理與石川裕信共同經營的咖啡店兼藝廊。小澤先生也邀約了作家額賀円也一同前來。我坐在桌邊看著作家們的互動,打從心裡羨慕與感動。
創作,其實是一條孤獨的路。要面對自己,進而也得面對群眾。不是創作者,不會領教箇中滋味。這條路上若是有戰友相陪,是何等幸運。小澤先生就是這樣的幸運兒。
soyacoco是由飾品作家佐藤朱理與器皿作家石川裕信共同經營的空間。佐藤小姐出身札幌。大學專攻陶藝,畢業後在北海道陶藝家擔任助手,2015移居土岐市,一邊學習一邊在soyacoco打工。
後來soyacoco的主人想移居國外,佐藤小姐憑藉著對soyacoco的情感,便決定頂下來,正式成了soyacoco的經營者,以咖啡店、藝廊的形式,不定期舉辦展覽,雖然地理位置較偏僻,卻依舊吸引了許多藝文朋友前來,是一個很溫馨的空間。目前佐藤小姐以磁類飾品作品受到矚目。
額賀円也以傳統方式創作,刷毛目、三島手、粉引、鐵釉等技法都有著墨,目前以瓦斯窯燒製作品,將來希望能學習柴燒,以最為原始的燒製方法創作。
雖然都是年輕一代的作家,也同樣居住在土岐市一帶,不過,小澤先生與戰友們卻是隔了幾年才相識。「土岐市每年都會舉辦美濃祭,我們也都會在見到彼此,不過我當時覺得石川先生長得太像偶像明星,簡直無法直視,所以遲遲無法鼓氣勇氣認識他們(笑)終於,在五年前,我大膽地過去自我介紹,從此就變成一起打拼的好朋友了!在創作的路上能夠有這樣的夥伴,真的很幸運。」小澤先生笑笑地說。
不知道是山上濕氣重容易降雨,抵達soyacoco不久,窗外就飄起了雨。不過正也如此,室外的溼冷更襯出soyacoco如同家裡客廳一般的舒適與暖和。
離開溫暖的soyacoco,我們驅車前往小澤先生的工作室。
理性與感性 缺一不可的科學實驗
抵達小澤先生的工作室時,天氣已暗。跟住家連在一塊,有點像是車庫入口的地方,點起了燈,看見右手邊層架上燒成的作品,以及前方冰箱般的窯。
「大家都以為陶藝作家是藝術家,個性想法上都很藝術家。不過燒陶這件事情,其實是很科學的。」可能是進入工作區域,小澤先生收起溫柔的臉變得認真。「釉藥要怎麼調整、溫度要怎麼控制,陶藝家必須要兼具兩者,才能完成心中想像中的成品。要兼具,就必須學會妥協,接受兩邊都少一點的狀態。」
如果把藝術家性格放到最大,釉藥就無法如期燒出顏色。如果完全以釉藥為導向,作品就少了溫度。
「譬如要做一個六吋皿,拉胚完之後覺得太小了,雖然自己有點喜歡,卻因為尺寸不對而必須修正,這個時候內心會突然出現掙扎:如果再繼續修正會不會就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了?」
這有點像是:要讓別人接受我?還是我能理解他人的需求,然後作為提供者。這基本上的差異,正是造成作家們創作風格能夠延續,或是變動的主要原因。
創作的本質實際上是私密。正因為每個人擁有不同的特質,才能表現出不同的風格。而市場卻是殘酷。理想狀態是可以在做自己與市場接受度間得到平衡;不過,並非每個作家的能如此幸運。
創作的一開始,他也曾用傳統方式進行創作,像是三島手等技法,不過,將三島手融入現代生活,小澤先生認為他無法掌握到最佳狀態,於是只好忍痛放棄,專心于自己最感興趣的釉藥研究。究竟現代人的餐桌應該是什麼樣子?從小澤先生的回答,我看見了他腦中編織的模樣。
小澤先生每天上午4,5點就起床先工作1-2小時,用過早餐後,繼續工作直到晚間6點,與家人一起共進晚餐。規律且持續的工作、生活,才得以應付小澤先生目前在日本的高人氣展覽邀約。
我們請他坐在轆轤上,想像一下創作的樣子
「沾了白土,等到快乾時,用海綿把它擦掉,原本痕跡上有白土的地方就會被擦掉,就會變成我做出來的樣子。」小澤先生溫柔地敘述作品生成的過程。
因為早期住在破舊的公寓,無法擺放瓦斯窯,於是使用了電燒窯,就一直用到現在。小澤先生目前使用的是像冰箱上開式一般的電燒窯,作品是以上下推疊的方式進行燒製,無法一次看到所有作品。每每經過漫漫等待,打開的那一剎那,都像是把禮物一個一個拆開的感覺,充滿了驚喜。
沒有請助手,連包貨都由小澤先生自己處理。
「有時重複的作業對自己來說很重要。在創作時間的空隙中,可以思考下一檔展覽的事等等,我還蠻喜歡包裝這樣的時間的。」
參訪的過程中,小澤先生很關心台灣,像是詢問是否有年輕創作者?台灣的消費者是怎麼樣的呢?喜歡哪一種器皿呢?
很喜歡與客人聊天、交流,常常遇到客人說:怎麼都售出了!請你下次多做一點吧。小澤先生就會回答:恩,好啊。
身為陶藝家,小澤先生可以說是把客人的心意放在心上,希望作品交到客人手上時,能順利讓客人展開笑靨,是這樣不經意傳達出溫暖的作家。不特地強調自己,將作家視為器皿提供者,默默支撐著客人期望的角色。
第一次的海外個展,小澤先生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?
他謙虛地說,第一次海外個展想要忠實呈現自我,不想刻意做了什麼來造成話題:「很想看看自己的作品,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的感覺、存在……透過每次展覽,更了解大家對我的期望,要是我可以回應他人的期許,就會深深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個展。」
年輕一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,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些什麼、貢獻些什麼。抱持著這樣的心情進入陶藝世界的小澤先生。
彩色的器皿的餐桌提案,讓15年前,完全沒有基礎、沒有任何人脈,如同白紙般的小澤先生,就此改變了人生。兼具感性與理性的創作,讓小澤先生的陶藝之路如同彩虹般,微微的閃耀著光芒。
註釋:
1. 尼特族:NEET,全稱Not in Employment, Education or Training)指不升學、不就業、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,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。
2. soyacoco部分空間:
佐藤朱理的作品:
石川裕信的作品:
額賀円也的作品:
採訪編輯:黛安娜
>>欲了解小澤基晴先生作品,請洽詢小器藝廊 xiaoqi +g
➤ 看更多 作家專訪
【2024 小澤基晴個展】
地點:小器藝廊+g
地址:台北市赤峰街17巷4號
日期:11.30(六)〜12.15(日)
時間:12:00-20:00
電話:02-25599260
網站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xiaoqiplus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