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兒島睦 x yumiko iihoshi porcelain – floro drop系列
|留下來的,不只是物品
我們總會對某些器物特別寬容、特別留戀。即使不是最新最好看,即使早已不是唯一選擇,我們還是願意讓他們留在生活裡。是因為他的手感剛剛好?用久了習慣?或是他,替某段時光留下了證明?這次,小器生活想從五個角度,試著梳理出我們「願意留下」的理由,也重新理解那些陪我們走過日常的器物們。

–
① 手感與造型|我們與器物的第一眼默契
有些器物是因為剛好放進手裡就舒服。木碗的厚度、陶杯的釉面、湯匙的弧度……這些細節讓它「用起來很剛好」,久而久之,他就不只是功能,而是日常中最默契的搭檔。

② 情緒記憶|曾經陪我度過某段日子
也許是陪你搬家的那個馬克杯、也許是失戀後買的湯鍋、又或是和母親一起用過的便當盒。器物有時像是一段日子的縮影,我們之所以留下,是因為他替我們記得了什麼。

③ 想像的生活|代表了我嚮往的樣子
有些器物我們留下,是因為他象徵了「想成為的自己」:想每天自己煮飯的樣子、想擁有的簡單生活、想要過得溫柔又不慌張。即使還沒完全做到,但那個器物提醒了我們,生活可以靠近那樣。
④ 習慣與流動|用久了,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
比起喜歡,更多時候是「不知不覺就一直在用」。像是每天早上都會用的濾杯、那個有點褪色的托盤。他們沒什麼特別,卻穩穩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留下來,是因為他們也早就接住了我們的日常節奏。

⑤ 認同與價值|他代表了某種我在意的事
我們有時會因為價值認同而留下某樣東西:支持工藝、不浪費、不汰舊換新,或是相信用心挑的器物值得被珍惜。器物成為我們生活選擇的象徵,也是一種對自己價值觀的回應。

–
|選擇留下,也是在選擇生活的樣子
器物不會主動開口告訴我們他的重要,但我們自己知道。那是手感、情感、想像、習慣與信念的交會點。這不是執著,也不是斷不了捨不得,而是我們的生活,正是在這些選擇中,一點一滴地被構築出來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