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川裕信-注器 粉引
時常在器物的名稱上看見「粉引(こひき)」,端看文字就有種耐人尋味的神秘感, 再看有著「粉引」名稱的器物,可以感受到其名在器物上有著樸實、內斂且包容的氛圍。
粉引器物承裝中、西式料理皆能是很好的襯托者,不喧賓奪主卻又為餐桌氛圍帶來豐富的細緻點綴, 能不經意的隱約瞥見自然胚土的樣貌,或許被視為殘缺,但就因為「粉引」所造就的不完美,而是人與自然的生活連結中最恰當的技法表現。
「粉引(こひき)」是日本在器物上使用五、六百多年的技法,源自朝鮮王朝時代(1392年-1897年),在15-16世紀傳入日本,當時稱「李朝粉引」,日文的古語念法為「こふき」。
有著「在器物上抹上白色粉末一般」,又名「粉吹」。
以白色化妝土與水調開後,塗在本身為茶色的陶土上,就像化妝一樣,重疊越多次白色就越厚實,逐漸接近純白色,但因為化妝土所呈現的是霧面白, 所以最後會在器物表面在上一層透明釉,接近白磁的透亮。
因當時日本磁器發展還未像中國發展的快速,中國在6世紀以前即有純淨得白磁器,日本磁器的胚土原料,也是於1616年豐臣秀吉帶回的朝鮮陶工, 在佐賀縣有田町泉山地區發現製作磁器的原料「陶石」,才開始日本磁器的發展。
17世紀以前日本還未出現白色陶石時,是無法製作出白色的器物,中國磁器的純白又是人們所憧憬的器物,因此在日本有了「粉引」的出現。
雖然此技法是由朝鮮研發而傳入,但卻因為粉引所製作出的器物所呈現的-粗糙感、裂痕、氣泡、孔洞,以及會留下「使用痕跡」的種種瑕疵,而漸漸在朝鮮失傳。
有趣的是這殘缺的美卻在日本逐漸流行,即使當時是為了追求「白色器物」才傳入此技法,或許粉引器物所散發的禪意,接受「粉引」如瑕疵般的外表, 但隨著與人們使用的時間流逝,包容後而得到的是人與器物一同生活所撰寫出獨一無二的故事。
粉引在陶土、化妝土、釉藥的成分不同、塗抹的技法、燒成方式的不同,則會呈現完全不一樣的效果。
在小器生活中的作家作品中,就以小山乃文彥先生最為代表。簡單卻有力量,是小山乃文彦想做的器皿,而粉引,則是他所找到的方向。
粉引器物會帶出生活的痕跡,昇華為更富有溫度的白,成為獨一無二的器皿。感受粉引帶來的趣味,陪伴日常的生活。 在外層淋上白化妝土讓土壤的氣息若隱若現, 由內而外散發出低調卻又不失存在感的色澤層次,將「曖曖內含光」這句話表現地淋漓盡致。
雖然磁器所表現出來的白是晶瑩剔透,而粉引的白則是層次多變,卻能與人的生活產生獨特的痕跡,即使殘缺卻也是器物隱含中的內斂之美。
更多 精選器物 在小器生活
商品在實體店舖與網站皆有販售,網站售完商品,歡迎LINE@洽詢實體店舖庫存。
➤ 看更多 【器物的那些大小事】